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1的文章

投資理財相關書籍分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_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圖片
投資理財相關書籍分享 :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學習投資理財從經典書籍分析入手,循序漸進。第一本書,就是安德烈 · 科斯托蘭尼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本書不似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那樣,有太多的債券知識,未免有些枯燥,這是一本能一口氣讀完的書,沒有枯燥的技術分析,整本書簡單易讀,作者安德烈 · 科斯托拉尼在書中直言不諱說自己是一個「投機者」,這點Golden十分欣賞,也很喜歡這一本書。 他在本書中的金句,絕大多數適用於現在的股票市場: 經濟發展和證券就像散步的主人和他的狗,狗會繞著主人來回奔跑,不過最終的方向總是和主人一致。 群眾總是錯的,交易所里只有少數人獲利,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有人會問作者安德烈 · 科斯托蘭尼是誰?接下來我們便會介紹這位偉大的「投機者」。同時,也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1.      金錢有罪嗎? 2.      致富的方法是什麼? 3.      投機致富的關鍵是什麼?   本書的作者是德國最負盛名的投資大師 安德烈 · 科斯托蘭尼 ,他被譽為「二十世紀股市的見證人」和「歐洲的證券教父」。他在德國投資界的地位,猶如美國的沃倫 · 巴菲特。 安德烈 · 科斯托蘭尼 1906 年生於匈牙利, 13 歲隨家人移居維也納後,開始著迷於歐洲各種貨幣的不同變化,從而展開其絢麗多彩的投機人生。科斯托蘭尼 35 歲就賺得足以養老的財富,但過人的精力,使他不甘就此退休,轉而發展第二事業,成為財經雜誌的專欄作家,為德國經濟評論雜誌《資本》供稿長達 25 年。同時,他還寫書出版,他一生共出版了 13 本國際暢銷著作。 【 內容摘要】 第一章 金錢的魅力 問題 1 :金錢有罪嗎? 追求金錢有罪嗎?聲稱追求金錢不道德的人,動機多半不是期盼正義,而是出於忌妒。哲學家叔本華對金錢的描述最貼切,他說:「金錢像海水,喝得愈多,愈渴。」多數人是為了維持生計必須努力賺錢,但有人純粹是為了擁有更多而賺錢,對他們而言,真正刺激的不是擁有金錢,而是賺錢的過程。每當科斯托蘭尼投機成功,讓他感到高興的不是金錢,而是證明獨特的見解是正確的。 錢,屬於狂熱追求金錢的人。他必須對金錢著迷,但又必須保持一定距離,他必須瘋狂愛錢,又必須冷靜對待。用對的方法才能追求到金錢,就像船王歐納西斯說的:「不應要跟在錢

我的投機偶像: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安德烈 · 科斯托蘭尼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Andr é Kostolany , 1906 年 2 月 9 日- 1999 年 9 月 14 日),大部分時間在 德國 和 法國 度過,有德國 證券 界 教父 之稱,他在德國 投資 界的地位,有如 美國 的 沃倫·巴菲特 ,是市場上的 無冕王 。 生平 科斯托蘭尼出生於 匈牙利布達佩斯 的一個改信 天主教 的 猶太 家庭。 他的投資生涯自從十幾歲接觸股票後開始,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就像染上毒癮一樣,從此深深的為 投機 的刺激和 風險 所著迷,有將近八十年的時間他都是在與各樣的 股票 、 債券 、 貨幣 、 期貨 等商品打交道,而且樂此不疲,他也一直以投機者自許。雖然他在 35 歲就賺得了足以養老的金錢,不過這不代表他的投資都是一帆風順的,相反的還曾經 破產 過兩次,他本身在著作中也承認本身在一百次投機當中只要有 51 次成功就算僥倖了,但也因為有了許多經驗使得他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過人的判斷力並不斷累積財富,更使曾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失去所有家當的雙親,在 瑞士 安享晚年。 著書 儘管他早年就賺得大筆財富,但在 50 歲時還是耐不住無聊,開始著書創作將他所知道的一切分享給讀者, 60 年代以來,三十年筆耕不輟:《這就是證券市場》( Das ist die Börse. ) [1] 一書被翻譯成七國語言,包括 日文 在內,還拍成了 電影 ,從此躋身暢銷作家之列,在他一生當中共寫了 13 本有關投資、證券、貨幣、財富、證券心理學的書,書中寫了他在股市上的巨大成功也寫了他的巨大失敗,但都是要實實在在的告訴讀者自己所走過的旅程。另外他也在德國經濟雜誌《資本》擁有自己的專欄,供稿長達二十五年,只缺稿兩次。科斯托蘭尼同時也是德國、奧地利多所大學的 客座教授 ,並在歐洲各地 咖啡館 開設講座,跟 學生 、 有錢人 、 乞丐 、 小偷 等各式各樣的人大談 投資學 ,告訴他們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語錄 ·          在長達八十年的證券交易經驗中,我至少學到一點:投機是種藝術,而不是科學。 ·          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有投機和投機家,不僅見諸過去,也見諸未來。 ·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   

台股大盤系統風險高! 淺碟型經濟該注意什麼風險? 如何戰勝台股?

目前台股與 70 年代散戶逾八至九成的情況大為不同,投資人對基本面及技術面,甚至程式交易的專業度更強,只不過,近期台股資金集中在中小型標的,隨周轉率越高,投機性會越來越濃,投資人要提防漲多後快速回檔的風險。 台股自 80 年代大舉引進外資入市,法人比重提高,股市波動相對較少。但今年以來,台股自然人(散戶)占比持續拉大,股市結構開始不穩定,台股單日振幅逾一成的標股每天逾 10 ~ 30 檔,震盪加劇,中小型股更成為買盤追捧的標的。 台股重返用鈔票換股票的年代,價值型投資法短期內恐將失靈,人氣股是本波段顯學。但是投資人仍應提高警覺,因為退潮後才知道誰在裸泳,漲時重勢、跌時重質定律仍是股市最重要操作的守則。   大盤系統風險高 像台股這樣的淺碟市場,通常出現在開發中國家,由於多屬新興市場,大盤的系統風險自然也較高,例如景氣不好,失業率不斷向上攀升,由於可投資金額減少,影響大盤成交量,對指數也無推升之助,因此大盤一直處在低迷狀態,這也就是高系統風險所產生的現象。 以淺碟市場及高系統風險所建構的台股,究竟具有哪些特性?歸納如下: 1. 上下波動劇烈,好公司也會成為落湯雞 淺碟經濟市場最明顯的特色就是「股市總市值」較小,市場中的公司多半規模不大,因此市場中投資人的「集體人心向背」,往往造成齊漲齊跌的效果。多頭市場時眾人一片看好,往往漲過頭,空頭市場時人心一片看壞,又常常跌過頭。台灣就是最明顯的淺碟式經濟體,因此政府政策(例如核四爭議)、選舉、政爭,都常引起台股非理性漲跌,例如台積電一年來公司競爭力都沒改變,但股價卻可以有 45 元到 90 元的一倍落差,至於更小型的智邦、友訊、旭麗、正崴等公司,波動幅度甚至可高達 2 到 3 倍。台灣投資人因此就得多花心力在非經濟面研究,才能避免這種震盪的風險。 2. 流動性陷阱,小心股票求售無門 淺碟式經濟體的公司股本小,而且不少企業股權都掌握在創業家大股東手中,加上台灣有「漲跌停板」限制,因此常出現「賣不掉、買不到」的流動性危機,極需現金周轉的持股人難以變現,而法人想建立基本持股時也很難一次就買足,這種交易面潛藏的風險,使外資進入台灣時只選擇股本大、在外流通股數較多的個股進行投資。一般投資人進出量雖然不大,但要小心在股市最高或最低點,即使是 1 張、 2 張股票,也會遇到流動性陷阱,去年政府動輒縮小跌